秋季,气温逐渐下降,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调整饮食。从润燥、养阴、增酸到忌生冷,多方面方法值得关注。然而,刚经历酷暑后,人体的脾胃功能可能减弱,突然进补可能加重脾胃负担。因此,建议从有营养、易消化的食物开始,逐渐进行“贴秋膘”。
秋季饮食的重点在于润燥。为什么秋季会出现“燥”呢?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,秋季对应金,在人体五脏六腑中与肺相对应。此时,自然界阳气逐渐减退,阴气逐渐增长,雨水逐渐减少,因此,此时的气候特点是“燥”。这种燥热的气候容易损伤人体的肺气,导致体内的阴液津气流失,引发干燥症状,如皮肤干燥、口鼻干燥、咽喉干燥、口渴等。
因个人体质各异,解燥需因人而异。总体而言:
√ 饮食宜清淡,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,多饮水;
√ 避免辛辣、油炸、肥腻等食物,还有葱、姜、蒜、烈性酒等也应适度避免;
√ 选择一些具有润燥作用的食物,如百合、银耳、芝麻、核桃、甘蔗、牛奶等。
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,秋季是一个适合养阴的季节。例如,银耳就是一种富含胶质的食材,有助于美容,促进肠胃蠕动,减少脂肪吸收。但患有慢性腹泻的人则不建议食用。此外,还有其他养阴的食物,如蜂蜜、莲子、山药、红枣,以及菠菜、黄花菜、无花果、雪梨、萝卜等,这些食物可以经常食用,以预防秋季干燥对阴气的伤害。
立秋之后,可以适量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,以收敛肺气,养护肝脏(肝脏的五味为酸,可以增加肝脏的功能)。饮食中多吃葡萄、猕猴桃、山楂、柠檬、苹果、石榴、葡萄、柚子等酸味水果,这些水果有助于滋阴润肺,生津止渴。需要注意的是,血糖高的人应少食或避免食用葡萄。
初秋时节,湿热仍存,造成脾胃虚弱。而立秋后,气温转凉,人体的抵抗力下降。俗话说,“秋瓜坏肚”,这是因为瓜类水果性味偏凉,特别是西瓜、甜瓜等,应少食,以防伤害身体。为了保护脾胃,应多摄取温热食物,限制冷食、冷饮的摄入。糯米或粳米煮粥是很好的选择,这些食物有助于健脾胃,补充中气。
休息与运动的平衡
秋天已经来临,人们应该早睡早起,保持情志平稳,收敛之前散发出去的神气。这样能够保持肺气清肃,让身体适应秋季气候,达到内外的平衡。此外,要及时调节情绪,这是适应秋季气候变化、养护体内的收敛机能的原则。如果不及时养护收敛机能,冬季的闭藏能力就会减弱,进入冬季后会出现飧泄现象,即大便泄泻清稀,还可能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。
秋季过后,适度增加锻炼,增强肺部功能,全面增强体质是关键。步行是最简单、安全的锻炼方式,体质较弱者可以从缓慢的散步开始,每天步行500-1500米,初始速度可以是自己习惯的速度,然后逐渐加快,逐步增加锻炼时间和距离。每天锻炼半小时左右或隔天锻炼一次,每次锻炼时间超过一个小时。另外,上下楼梯、慢跑、太极拳等运动对肺功能有益。呼吸功能的锻炼最好在户外进行,要有规律,坚持下去,才能有效增进肺功能。另外,有针对性地锻炼呼吸肌肌力和耐力,可以改善肺功能,增加呼吸幅度,提高肺泡通气量和血氧饱和度。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、缩唇呼吸以及全身性呼吸体操等。
不论是从润燥、养阴、增酸到忌生冷,还是从保护脾胃到调整情绪,中医养生在秋季的方法多样,皆为调适人体阴阳平衡,增强体质,保持健康的有益之道。
供稿人:邓紫婷(中医科/中医康复科 )